欢迎来到科汇华晟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首页 > 技术文章 > 心脏类器官培养的研究进展
心脏类器官培养的研究进展
编辑 :

科汇华晟

时间 : 2024-12-17 11:00 浏览量 : 121

心脏类器官培养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对该领域研究进展的详细归纳:


一、心脏类器官模型的建立

单腔心脏类器官

早在2021年,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IMBA)的Sasha Mendjan团队就使用人类多能干细胞成功培养出了全球首个体外自组织心脏类器官模型。该模型可自发形成空腔,自主跳动,无需支架支持,同时能够自主动员心脏成纤维细胞迁移以修复损伤。这种自组织心脏类器官模型再现了胚胎发生早期阶段心脏左心室的发育过程。

多腔心脏类器官

在2023年,Mendjan团队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研究,成功构建出首个多腔心脏类器官模型。该模型包括了所有主要的心脏发育结构,如左心室、右心室以及心房,能够更全面地模拟人类心脏的功能和发育过程。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心脏疾病和发育机制,为药物开发和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心脏类器官的应用

疾病研究

心脏类器官模型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心脏疾病的独特视角。通过模拟心脏的发育和疾病过程,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例如,多腔心脏类器官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心脏腔室的特定缺陷,以及突变、药物和环境因素对不同心脏室功能的影响。

药物开发

心脏类器官模型在药物开发领域也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利用患者来源的干细胞开发的心脏类器官,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发育缺陷以及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从而加速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此外,心脏类器官还可以用于测试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个性化医疗

随着类器官研究的不断深入,个性化医疗也成为可能。通过利用患者特定的细胞(如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心脏类器官,科学家们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方法对于罕见心脏疾病尤为有前景,因为患者特异性模型可能是探索疾病机制和测试新治疗的唯一途径。


三、心脏类器官培养技术的创新

三维生物打印技术

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在心脏类器官培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逐层沉积细胞和支撑生物材料,科学家们能够精确构建具有解剖和功能特性的复杂多细胞结构。这种技术为创建个性化的心脏类器官模型提供了巨大的希望,使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疾病机制、测试药物,并有可能为个体患者定制用于移植的组织。

微流体平台

微流体平台已成为模拟类器官间生理血流动力学的革命性工具。通过微工程化这些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模拟心脏等器官之间的循环连接。例如,“心脏-肾脏芯片”设备就包含了用于容纳心脏类器官培养物的微室或通道,这些通道通过微型泵和阀门相互连接,以控制它们之间培养液的流动,从而模拟心脏产生的脉动血流。


总结

心脏类器官培养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心脏类器官模型将在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和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ache
Processed in 0.005884 Second.